中人调报〔2016〕2期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新技术应用利弊分析

  在省、市1%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的部署和领导下,全市各级调查机构精心组织,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全力推进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工作。市、镇、村建立了一支近500人的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队伍,市级共举办了6场800多人次参加的业务培训,全市投入了近300台PDA设备,共抽样调查了209个调查小区的26865户、60998人,圆满完成了中山市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各阶段的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

  本次1%人口抽样调查,一改过去传统的手工填写纸介质报表的调查方式,首次在调查中全面使用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并通过了1%人口抽样调查的实践考验,完成调查任务。现就新技术手段在1%人口抽样调查中的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传统调查方法与新技术应用下调查工作的比较

  1%人口抽样调查的工作包含了样本抽取、小区划分和绘图、摸底调查、正式登记调查、事后质量抽查、数据汇总发布等多个工作环节。本次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在涉及数据处理的环节上采用了新的技术手段。

  1、传统的调查方法。传统的人口抽样调查工作,采用调查员上门登记纸质调查表,调查对象现场申报、确认,现场登记完成后,再由调查机构组织人手对手写纸质报表进行人工录入或光电录入,转化为信息数据再进行后续的审核以及层层汇总上报工作。

  2、新技术应用下1%人口抽样调查的做法。本次1%人口抽样调查,利用了最新的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电子设备,由调查员手持装载有登记调查程序的移动电子设备PDA上门进行摸底调查和正式登记调查,现场进行调查数据的录入、审核,并通过移动互联网直接上传到在线的数据处理平台,各级调查机构可以在线同步对上传的数据进行后续的工作。另外,这次1%人口抽样调查还新增了调查对象网络自主填报的渠道。调查对象可以根据摸底调查时生成确认的唯一标识号登录人口抽样调查系统,自行完成数据录入、审核、上传等调查过程。

  3、新技术手段的优势。经过这次1%人口抽样调查操作实践,再与传统的调查方式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是效率上的优势。传统的纸介质填报方法,从开始调查到数据上传至处理程序为止,需要经历入户派表、调查对象现场申报、审核报表、录入报表等环节的工作,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并且是一个环节完成,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这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另一方面由于报表是由调查员自行手工填写,存在书写字迹潦草等情况,导致回收的报表数据质量不高,字迹辨认困难,录入效率低下。相对的,在利用PDA直接入户现场登记调查的情景下,相当于由调查员带着报表与录入程序直接与调查对象共同完成报表的填报、录入、审核、上报一系列的工作,省去了调查员来回传递报表,辨认还原报表的大量工作时间,也省去了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集中审核、过录报表的工作环节,效率大大提高。

  二是数据质量上的优势。传统的调查方法由调查员根据调查对象申报填写纸介质报表,存在调查员对指标的理解出现偏差的现象,导致采集的数据不够准确。另一方面,也出现填报人员字迹潦草,录入人员无法正确辨认填报内容,导致数据录入出现偏差的情况。在新技术应用下,调查员带着PDA现场进行调查,一边向调查对象解析指标内容,取得调查数据,一边进行数据录入,现场完成填报数据的逻辑审核工作,发现问题现场修正,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三是对调查工作可控性的优势。传统的调查方法,工作流程需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只有前面的工作环节完成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始了才能够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评估,这使得整个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都不易于监控,对出现的问题也无法第一时间被发现和及时处理。而在新技术手段下,当调查员每完成一个调查上传到数据处理平台,各级调查机构都可以同步看到相应的调查结果,相当于调查各个阶段的工作是并行的,调查进度和数据质量实现实时可控,对整个工作任务的可控程度来说是一个飞跃性的提高。

  二、调查工作中新技术手段应用的不足以及改进建议

  虽然新的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1%人口抽样调查的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但是由于相关技术和工作方法初次使用于人口抽样调查中,必然存在一些无法预计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改进,主要有以下几点:

  1、程序设计开放性不足,缺少对地区差异以及异常情况的考虑。

  调查程序是基于调查方案中每个调查小区250人的规模进行设计的,并且在程序的设置上限定了一个调查小区只能一台PDA进行调查录入,这就使得实际情况复杂的地区没有办法通过增加PDA设备的方法进行支援。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调查现实中也确实出现了远远超出250人规模的抽样小区的情况,可是程序设计明显没有考虑到这种极端情况出现的可能,缺少应对方案的准备。

  2、数据完整性的挑战。

  本次1%人口抽样调查,利用了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上传。在实际应用中曾出现上传数据不完整的问题,目前还无法确定是移动互联网传输过程中丢失数据,还是程序本身的缺陷导致的数据丢失。虽然还有利用数据处理平台通过有线网络上传数据的途径,但是上传数据不完整的风险依然存在,而且数据丢失的情况难以被发现。

  3、数据处理平台的功能不足。

  按新技术应用的思路,当前线调查人员把调查结果上传到数据处理平台后,各级调查机构应该是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平台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质量把关的,但是由于数据处理平台的设计功能不足,没办法满足基层调查机构对上报数据进行实时审核汇总分析的需求,导致基层调查机构无法通过数据处理平台对整个调查工作进行评估以及质量把控。

  4、PDA入户调查程序设计不够简洁灵活,影响现场调查的效率。

  首先,PDA调查程序的设计思路仍然是以传统报表的工作方法为基础,录入的指标过于大而全,使得整个录入程序显繁复,指标间的逻辑审核关系复杂,操作起来欠缺便捷性,影响了现场调查录入的速度。其次,程序设计不够完善。当摸底数据出错需要修改时,必须把错误处往后的数据删除后才能进行修正,造成重复劳动。最后,用户互联网自主填报平台存在指标体系过于复杂,填报界面不够简洁灵活的问题,自主填报率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调查程序的设计,应该全面考虑实践中各种情况的复杂性,留有足够的应对渠道。在PDA调查程序以及在数据处理平台上,应该分别提供当前设备的数据汇总信息做对比,以检验数据是否完整。在数据处理平台的功能设计上,应当充分考虑基层调查机构的业务需求,满足不同层级机构同步在线对调查进程以及数据质量监控的需要。建议对调查程序进行功能及性能上的优化,同时在整体设计构思上改变观念,不能单纯地把传统的调查方法简单地信息技术化,而是要运用信息化的思维去构思整个调查应用系统的建设。

  三、对未来普查工作的设想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统计方式方法已经跟不上当前工作的需要,新技术在未来普查工作中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未来普查工作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

  一是普查工作已不可能回到传统的作业方式。在需求上,传统低效的作业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信息爆炸时代对于数据的质和量上的需求。在意愿上,无论是调查对象、调查员还是各级调查机构,一旦接受了新技术的应用,基于其方便和高效等原因,就不可能再想回到过去传统作业的工作方式。在技术上,信息电子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络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普及,利用这些技术手段进行普查的基本条件已然成熟,是必然的技术革新,不存在适应的问题。

  二是未来的普查方式,必将是与信息电子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的全方位多途径的普查方式。普查的对象、普查发生的地点遍布于全社会,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有着广泛接受基础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将是未来普查应用技术的必然选择。普查方式也将变得多样性,不再是单一的普查员主动上门、普查对象被动接受的方式,而是只要有网络,普查对象可以在任何地方自主参与的方式。

  三是普查方案的设计思路必将改变,以适应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将来的普查方案设计,不应再因循传统工作环节,按照一步一步的业务流程进行设计,而是应以普查数据为中心,根据普查数据的来源和归宿,面向数据流进行方案设计。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