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公报 > 年度公报 > 文章正文

2005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强市”、“依法治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的预期目标和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十五”计划各项任务均全面完成。

  一、综合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17.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75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1.92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4.89亿元,增长16.6%。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3.8:61.4:34.8。全市常住人均生产总值33631元,折4167美元,增长14.8%;户籍人均生产总值58339元,折7229美元,增长14.0%。

  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与2004年相比,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4%。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2.6%。从居民消费的构成看,食品、居住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上涨6.8%、5.1%和1.6%;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烟酒及用品、交通和通讯类分别下降7.1%、4.8%、3.6%、2.7%和0.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4%。

  劳动就业形势向好。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87万个,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88.85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22.90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82.7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66万人,登记失业率为2.1%。

  200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能源等资源制约矛盾突出,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社会稳定、安全生产还存在隐忧。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农业总产值52.91亿元,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8102元,增长10.1%。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

  业和绿色农业取得新发展,省级农业名牌产品增至22个,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增至9个。拥有省、市两级农业龙头企业27家,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9个。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60万亩,比上年下降7.6%;糖蔗面积0.95万亩,下降25.1%;蔬菜面积40.47万亩,下降1.5%。粮食总产量13.23万吨,下降8.8%;蔬菜、水果产量分别为58.53和19.74万吨,分别下降0.4%和18.6%。

  全年出栏生猪60.70万头,增长18.5%;出栏三鸟1347.37万只,下降12.2%。肉类总产量5.38万吨,下降11.4%。全年水产品产量28.61万吨,增长5.2%。其中,海水产品2.23万吨、淡水产品26.38万吨,分别增长2.8%和5.4%。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59.60万千瓦,增长4.0%;化肥施用量(折纯)3.12万吨、农村用电量51.81亿千瓦时,分别增长6.5%和11.3%;实现有效灌溉面积为32.50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95.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工业增加值473.89亿元,增长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1.76亿元,增长17.9%;民营工业增加值184.38亿元,增长15.7%。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9.7%,拉动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

  工业支柱地位增强。31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2216.90亿元,增长18.7%。其中,五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1194.81亿元,增长19.3%,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53.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增长速度超过20%。区域特色产业支撑效应继续增强,包装印刷、饮料、家具和医药等四大产业完成产值160.79亿元。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0.07亿元,增长12.1%;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99亿元,增长8.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0.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7.9%,资本保值增值率116.8%,流动资产周转率2.9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2.5%,资产负债率60.8%,产品销售率96.6%,全员劳动生产率62450元?年/人。

  建筑行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0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建筑业总产值69.73亿元,增长8.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35.26万平方米,增长1.4%;竣工面积440.80万平方米,下降0.8%。建筑企业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工程结算收入66.65亿元,增长16.9%;实现营业利润2.93亿元,增长8.5%。按施工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11.78万元/人,增长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92亿元,比上年增长6.3%,增幅回落8.9个百分点。从投资构成看,基本建设投资121.02亿元,增长24.8%;更新改造投资32.19亿元,下降5.9%;房地产开发投资80.54亿元,增长10.5%。从经济成份看,国有投资48.54亿元,增长0.5%;集体投资29.58亿元,下降9.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85.28亿元,增长4.6%;私人及其他投资157.53亿元,增长13.0%。国有、集体、外商及港澳台、私人及其他投资结构为15:9:27:49。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第三产业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完成投资173.2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4.0%;增长15.1%,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高17.8个百分点。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已逐渐成为第三产业投资的亮点。第二产业投资147.55亿元,下降2.6%。其中,工业投资147.47亿元,下降1.1%。

  投资效益日趋明显。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46.68亿元,增长12.5%;竣工房屋面积1248.29万平方米,增长1.3%;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房屋竣工率和项目建成投产率分别为76.9%、54.7%和43.4%。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有:11万伏及以上的输电线路长度83.09 公里、变电设备能力44 万千伏安;各类学校学生席位2.85万个,建筑面积28.48万平方米;城市道路扩建长度31.29公里,扩建面积121.07万平方米。医药、塑料制品、灯具、服装、皮鞋、电力等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交通、邮电与旅游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增加值4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332.6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74.03公里。拥有各种民用汽车19.10万辆,增长28.7%;其中私人汽车13.63万辆,增长30.6%。机动船0.32万艘,增长2.5%。全年实现货运周转量43.03亿吨公里,增长13.1%;旅客周转量49.24亿人公里,增长12.1%;港口吞吐量2071.6万吨,增长5.7%。

  邮电通讯业务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36.65亿元,增长7.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13亿元,增长2.7%;电信业务总量34.52亿元,增长7.3%。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312.96万户,增长28.6%;本地电话用户146.54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79.51万户,小灵通用户67.03万户,分别增长8.2%和45.6% 。全市互联网用户58.95万户。

  旅游业务稳步增长。全年接待过夜海内外游客470.40万人次,增长9.4%。其中,国际游客66.61万人次,国内游客403.79万人次,分别增长7.2%和9.8%。旅游景点接待游客631.55万人次,增长6.3%;旅行社接待游客118.10万人次,增长0.4%。组团国内游74.35万人次,增长5.0%;出境游13.38万人次,下降12.4%。全年旅游总收入65.45亿元,增长14.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10亿美元,增长1.6%。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酒店38家,客房数1.64万间。客房开房率58.5%,上升1.3个百分点。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60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9%。

  分城乡看,城区消费品零售额123.99亿元,乡镇零售额152.61亿元,分别增长16.2%和19.3%。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40.44亿元,增长17.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5.86亿元,增长17.8%;其他行业零售额0.30亿元,增长1.4%。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值186.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出口122.09亿美元,增长22.2%;进口64.80亿美元,增长15.2%。实现贸易顺差57.29亿美元,增加13.60亿美元。

  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36.08亿美元,增长35.5%;加工贸易出口86.00亿美元,增长17.3%,占全市出口的70.4%。从经营主体看,国有企业出口11.04亿美元,增长14.4%;集体企业出口23.95亿美元,增长11.7%;外商投资企业出口75.39亿美元,增长22.9%;私营企业出口11.65亿美元,增长55.2%。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76.34亿美元,增长2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64亿美元,增长8.5%;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3.25亿美元,增长21.4%;鞋类、玩具、塑料制品等产品出口12.59亿美元,增长8.8%。

  从进出口市场看,对主要贸易市场的出口全面增长。对美国、欧洲和香港三个主要贸易市场的出口分别增长40.3%、38.5%和7.6%,共计95.4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8.2%。

  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392个,增长3.2%;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10.02和6.51亿美元,分别增长21.9%和27.7%。

  外资主要投放在制造业,其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8.41和5.86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83.9%和90.0%。外资资金来源地主要是港澳台、欧洲、美国、日本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全年实际投资5.66亿美元,占全市外商实际投资的86.9%。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市场运行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31.19亿元,比年初增加168.73亿元,增长17.5%。其中,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264.35亿元和725.06亿元,分别增长15.8%和17.9%。各项贷款余额479.02亿元,增加44.63亿元,增长9.4%。其中,短期贷款255.18亿元,增加9.76亿元,增长3.4%;中长期贷款211.50亿元,增加32.70亿元,增长17.9%。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27.11亿元,增加18.88亿元,增长17.5%。全年现金净投放133.52亿元,净增5.44亿元。

  证券市场发展平缓。全年代理证券交易额265.00亿元,下降61.7%。其中,代理股票、基金交易额182.52亿元,下降19.0%。年末证券市场投资额为32.59亿元,其中客户保证金总额6.00亿元,股票市值26.59亿元。

  保险市场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各类保险公司19家,比上年增加4家。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20.48亿元,增长20.1%。其中,财产险收入6.21亿元,增长19.0%;人身险收入14.27亿元,增长20.5%。各类赔款及给付4.53亿元,增长39.7%。其中,财产险赔款及给付3.01亿元,人身险赔款及给付1.52亿元,分别增长17.3%和124.0%。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50万人,比上年增长70.5%;普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13.27万人,增长5.0%;小学在校学生22.61万人,增长8.3%;幼儿园在园幼儿6.70万人,增长3.6%。全市小学、初中升学率分别为100%和95.9%,普通高中升学率达87.3%,普通高考录取率达93.8%,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

  人才储备不断充实。完善人才“柔性流动”和“绿色通道”政策,全市人才总量不断增加。年末全市人才总数110.32万人,增长4.6%。在49.28万专业人才中,按学历分,研究生学历0.34万人,本科学历6.27万人,大专学历12.91万人,中专学历29.77万人;按职称分,高级职称0.79万人,中级职称3.40万人,初级职称12.53万人。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财政对科技经费投入增加,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合计17193万元,增长40.5%。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共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8家、省级“两个密集型”企业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04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426家;国家级工程中心1家、省级工程中心9家,市级工程中心87家。

  科技成果硕果累累。科技成果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获得省科技一等奖1个,获得省科技三等奖3个,获得省优秀专利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拟奖项目84项。全年专利申请3399件,增加854件;其中2108件获得专利授权,增加313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全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努力弘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中山人精神,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荣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33个,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7个,文化艺术馆、公共图书馆各1个,博物馆14个、镇区文化站24个。全年举办省级以上高雅文艺演出20场、群众文化活动3120场、营业性演出428场。市、镇两级共有广播台、电视台、广播电视站33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有线电视网共开通模拟电视节目36套,数字电视29套。全年出版报纸3378万份,图书馆总藏书量58.41万册。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15个,医院床位5531张,分别增长5.0%和1.7%。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045人,增长10.0%。其中,执业医师2899人、执业助理医师441人、注册护士3020人、检验人员370人,分别增长14.0%、2.1%、19.1%和18.6%。积极推动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96.2%。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市、镇、村三级社区体育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荣获“全国全民健身样板城市”称号。一年来,成功承办2005年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中山站赛事等省级以上体育赛事。我市健儿在29项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获金牌47枚、银牌45枚、铜牌63枚;在第十届全运会有1人1次破1项世界纪录。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绩显著。全面启动生态市创建工作,设立五桂山生态保护区,中山市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清洁生产、治污保洁和生态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新一轮“绿化中山大地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0%。狠抓污染治理,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96个,总投资2.65亿元,分别增长92.0%和15.4%。工业“三废”治理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1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7.6%。在33.4平方公里的建成区面积中,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为86.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6.9%。

  全年灰霾天气日数17天,比上年增加11天;日照时数1627.2 小时,比正常年份减少5.1%,比上年减少14.5%;降雨量1792.2毫米,增长24.6%。年末全市水库蓄水总量3634万立方米,减少428万立方米。全市监测评价河长202公里,其中达标河长180公里;13个水库水质优良。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243.46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8.98‰,死亡率3.37‰,自然增长率5.61‰。公安户籍人口140.82万人,其中按居住地划分的非农人口72.11万人。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255元,增长9.0%;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8204元,增长9.0%。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1508元,增长1.0%。其中,城镇在岗职工(不包括农户、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及个体户)年平均工资22751元,增长1.8%。

  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共有349.35万人次参加各种社会保险,比上年增加37.54万人次。其中,85.35万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85.2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84.8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5.3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88.5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农民参保人数22.1万人。完善城乡老人集中供养、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动农村敬老院建设。切实关注社会困难群体,扶贫助学基金总额1220万元,帮助6700位贫困家庭子女入学。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85个。社会各项福利事业费9576万元。其中,社会优抚事业费2335万元,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7011万元,自然灾害救济费230万元。全年共救济贫困人口38849人,增长14.8%;帮助散居孤老残幼人口2340人,优抚和福利收养2178人,安排“四残”人员就业95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所有统计数据应以此后出版的《中山市统计年鉴--2006》为准。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各项指标对比基数为2004年的经普数及年报数。

  4、常住人口包括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半年以上的户籍人口。

  

  

  

  

  

  

  

  

  

  

  

  

  

  

  

  

  

  

  

  

  

  

  

  

  

  

  

  

  

附件下载: